[1] |
姜乐, 陈以彪, 李炎军, 李贵林, 刘涛. 航空发动机增压式离心通风器流动与分离特性[J]. 航空学报, 2024, 45(2): 128675-128675. |
[2] |
朱超, 孔旭, 胡成威, 唐自新, 李德伦, 王友渔, 王康. 空间机械臂维修性系统设计与评价体系的构建[J]. 航空学报, 2021, 42(1): 524002-524002. |
[3] |
刘毓迪, 孙学德, 张存, 南国鹏. 民用飞机个人通风送风温度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[J]. 航空学报, 2019, 40(2): 522363-522363. |
[4] |
李元丰, 张万欣, 李猛. 航天服软式上躯干主动适体方法[J]. 航空学报, 2016, 37(4): 1363-1373. |
[5] |
李元丰, 张万欣, 陈景山. 航天服肩法兰布局与上肢活动相关性试验[J]. 航空学报, 2016, 37(3): 906-915. |
[6] |
张新军, 李潭秋, 张万欣, 李元丰. 航天服关节力矩的数学模型[J]. 航空学报, 2015, 36(3): 865-871. |
[7] |
尚坤, 刘向阳, 李猛.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航天服平褶式关节建模[J]. 航空学报, 2015, 36(3): 1002-1010. |
[8] |
刘奇林, 刘向阳, 李猛. 带褶皱的等张力体航天服软关节设计与实验[J]. 航空学报, 2015, 36(12): 3868-3875. |
[9] |
王胜男, 李运泽, 周航, 周国栋. 舱外航天服生命保障冷电联储系统性能分析[J]. 航空学报, 2013, 34(6): 1285-1292. |
[10] |
赵京东;金明河;高志强;崔平远;刘宏;. 基于随动机器人的舱内/外航天服手臂测试方法[J]. 航空学报, 2008, 29(5): 1370-1380. |
[11] |
韩龙柱;袁修干;丁立;陈守平;杨春信. 3种温度标准下的舱外航天服手套的工效评价试验研究[J]. 航空学报, 2005, 26(6): 665-669. |
[12] |
杨锋;李银霞;高峰;袁修干. 基于力矩比优化的航天员舱外活动仿真[J]. 航空学报, 2004, 25(5): 433-437. |
[13] |
邱义芬;陈拥华;袁修干;杨春信. 舱外航天服的轨道空间外热流计算方法[J]. 航空学报, 2004, 25(3): 221-224. |
[14] |
袁修干;邱义芬. 特异热环境下人体热调节的生物传热学问题[J]. 航空学报, 2002, 23(5): 411-415. |
[15] |
吴志强;袁修干;沈力平. 水升华器散热系统分析[J]. 航空学报, 1999, 20(S1): 17-19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