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 2022-07-21 | 浏览次数:
1372
跨域飞行器是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概念特种飞行器,主要涵盖跨速域、跨空域、跨介质域等不同方向。跨速域飞行器,需要实现短距离瞬时低跨超飞行,无疑对飞行器的外形与结构、材料提出了新要求;跨空域飞行器,天地往返、地外起落等稀薄或稠密气体动力学、飞行器防护等都是当前的研究难点与技术瓶颈;跨介质域飞行器,飞行器入水瞬间承受的强载荷对入水速度、角度、飞行器结构与材料等都有极为苛刻的要求。因此,跨域飞行器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但不限于:气/水动布局(外形设计)、智能变构型、先进动力/推进器设计、跨介质载荷控制、弹道优化、导航与制导、先进跨域试验技术等。为此,《航空学报》推出以“跨域飞行器关键技术”为主题的专刊,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论文,预计2023年下半年以正刊的形式刊出,EI收录。
01 征稿范围
凡是与跨速域、跨空域、跨介质域等飞行器相关的研究综述与论文均可投稿,具体包括:
(1)跨域飞行器设计与优化
(2)跨域动力与推进
(3)跨域智能感知
(4)跨域导航与制导
(5)跨域飞行动力学与控制
(6)气/水动布局
(7)智能变构型
(8)跨域协同控制
(9)跨域飞行器试验验证技术等。
02 执行主编
侯晓,中国工程院院士,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、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院长、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、陕西省宇航学会理事长。长期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,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型号高能固体发动机、第一个水下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、第一个大型Ⅰ级高压强发动机,主持了国防关键军用新材料芳纶Ⅲ系列纤维研制和应用研究,为我国战略导弹发动机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,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部级二等奖及以上11项,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龙腾,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,宇航学院党委书记、常务副院长,“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,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,北京理工大学“跨域智能飞行器技术”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负责人,中国宇航学会任务规划专委会委员、中国兵工学会火箭导弹专业委员会委员、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等期刊编委。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总体设计、飞行器协同规划控制、跨域飞行器系统设计等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173基础加强重点项目、型号项目、国防预研等科研项目,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/EI论文71篇,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;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新型卫星平台、多型战术/战略导弹以及集群武器装备研制。获得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、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、中国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、CJA高影响力论文奖等。
王文杰,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,美国航空航天学会(AIAA)高级会员,北京理工大学“跨域智能飞行器技术”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核心成员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域飞行器的气/水动力学与声学。主持国防基础加强技术领域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、民机专项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/EI论文30余篇,申报发明专利4项。
03 投稿要求
1.本专刊面向全国范围内相关研究单位征稿,专刊稿件须通过《航空学报》官网投稿,网址:http://hkxb.buaa.edu.cn。网上投稿请备注:“跨域飞行器关键技术”专刊。
2.按照《航空学报》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审稿通过后,最终录用的稿件以专刊的形式刊登。
3.论文撰写:投稿论文请注意撰写格式规范(参照《航空学报》论文格式,网站上提供了论文模版,可下载参考),信息完整,内容详实,内容侧重于航空航天领域,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,且无泄密内容,不少于5000字。
4. 投稿文章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,也不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,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;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(无抄袭、剽窃、侵权等不良行为)。
5. 其他事项请参阅航空学报投稿须知。
04 截稿及出版时间
投稿截止时间:2022年12月31日
预计出版时间:2023年下半年
05 专刊联系人
策划编辑:范真真
联系电话:010-82339316
电子邮箱:fzz@buaa.edu.cn